做销售如何给客户留下好印象-怎么做-方法
摘要
做销售,“留下好印象”从来不是靠嘴甜或套路,而是让客户觉得“你懂他”“你靠谱”“和你打交道舒服”。很多销售总纠结“第一次见面说什么”“怎么让客户记住我”,其实核心藏在细节里:开场时的一句话能不能戳中他的真实状态,沟通时你有没有真的在听他说话,跟进时你是只想着卖产品,还是记得他随口提过的小事。这篇文章会拆解6个能落地的具体方法,每个方法都附真实案例,帮你从“客户记不住的销售”变成“他愿意主动想起的人”。
一、初次接触:别用“模板开场”,用“场景化问候”拉近距离
我见过太多销售朋友,第一次见客户(不管是微信还是面谈),开口就是:“X总您好,我是XX公司的XX,我们是做XX产品的,您看有没有兴趣了解一下?”——这话没错,但客户一天能收到8个类似的消息,听完就忘。
问题出在哪? 你说的全是“你是谁”“你卖什么”,但客户只关心“你和我有什么关系”。
怎么做?用“场景化问候”代替模板。 核心是:从客户的“当下状态”或“公开信息”切入,让他觉得“你关注的是我,不是我的订单”。
举个例子:
客户朋友圈昨天发了加班到10点的动态,你可以说:“X总,看您昨天加班到挺晚,最近项目是不是到关键阶段了?我们之前服务过类似情况的客户,他们当时用了个小工具提效30%,不知道您现在团队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效率问题?”
面谈时看到客户桌上放着孩子的照片(小学生),可以说:“X总,您家孩子看着和我侄子差不多大,是不是也刚上三年级?我侄子最近天天回来背乘法口诀,愁坏我哥了,您家娃学习是不是不用操心?”
关键逻辑:先通过一个具体场景(朋友圈动态、办公室细节、行业新闻)建立连接,再自然过渡到“我能提供什么价值”,而不是上来就推销。我带过的一个新人小李,用这个方法后,客户回复率从20%提到了60%——因为客户觉得“这人不是来硬卖的,是真的在关心我”。
二、沟通中:别只顾“说”,用“3秒延迟回应”让客户觉得“你在认真听”
很多销售总怕“冷场”,客户刚说完一句话,立刻接话:“对!我们产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结果客户话没说完,或者你根本没听懂他的潜台词。
客户真正需要的“被尊重”,是“我的话被听到了”。 我见过一个销冠,他沟通时有个习惯:客户说完话,他会停顿3秒,眼神看着对方,然后说:“您刚才提到XX(重复客户的关键词),我理解的是XX(复述并确认),对吗?”
比如客户说:“你们的价格比同行高10%,有点难接受。”
普通销售:“我们的质量好啊!”
销冠会说:“您是觉得目前的预算里,10%的差价会影响项目成本,对吗?(停顿)其实上个月有个客户也提到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发现他的项目里有个环节可以优化,反而帮他省了15%的成本,您要不要听听具体是怎么回事?”
3秒延迟的作用:
1. 给客户“我被重视”的感觉;
2. 给自己时间思考“客户到底在说什么”(价格高可能是借口,真实需求可能是“怕效果不值这个价”);
3. 避免打断客户,让他愿意多说——客户说的越多,你越容易找到他的真实痛点。
记住:客户不反感你推销产品,但反感你“不听他说话就推销产品”。
三、展示专业:别堆“专业术语”,用“客户的语言”讲清“他能得到什么”
“我们的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支持微服务部署,并发量能达到10万+。”——这话技术人员听懂了,但客户(尤其是非技术岗的老板)可能一脸懵:“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专业不是让客户觉得“你厉害”,而是让他觉得“你能帮我解决问题”。 真正的专业,是把复杂的东西翻译成客户能听懂的“利益”。
比如卖CRM系统给零售老板:
别讲“我们有客户画像功能”,要说“您以后不用记‘张姐喜欢红色连衣裙、李哥对价格敏感’这些细节了,系统会自动标出来,您下次给他们发消息,直接说‘张姐,新款红色连衣裙到了,给您留了件M码’,客户觉得你比他自己还懂他”;
别讲“数据分析模块”,要说“每个月系统会自动告诉你‘哪些客户3个月没买了,该发优惠券了’‘哪个产品卖得最好,下个月该多进货’,您不用再对着Excel熬夜算了”。
核心原则:把“产品功能”翻译成“客户的具体场景+能省下的时间/钱/精力”。我认识一个卖ERP软件的销售,他从不讲“模块”“接口”,而是问客户:“您现在财务对账是不是要3个人加班2天?用我们的系统,1个人2小时就能搞定,剩下的时间您可以让他们去做客户维护,您觉得值不值?”——客户听不懂技术,但听得懂“省2天时间”“多维护客户”。
四、处理异议:别急着“反驳”,用“承认+补充”代替“否定+说服”
客户说“你们产品我用过,不好用”,你会怎么回应?
很多销售会立刻反驳:“不可能啊!我们产品去年刚升级,很多客户都说好用!”——客户一听就火了:“你是说我撒谎?”
客户提异议,不是要和你吵架,而是想确认“你靠不靠谱”。 正确的做法是:先承认他的感受,再补充客观信息,让他觉得“你理解我,而且你说的有道理”。
比如客户说“你们产品不好用”:
第一步:承认感受——“确实,之前有客户刚开始用的时候也觉得操作有点复杂(先共情,别让他觉得你在否定他)”;
第二步:补充信息——“后来我们发现,主要是因为他们没开‘新手引导’功能,其实点一下右上角的‘小问号’,系统会一步步教操作,现在他们都说‘比原来的软件快多了’(给出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案,不是空泛的反驳)”;
第三步:邀请体验——“要不我现在给您演示一下?您看这个环节,是不是比您之前用的时候方便多了?”
关键心态:客户的异议不是“拒绝”,而是“疑问”。你越急着反驳,他越觉得你心虚;你先接住他的情绪,再给解决方案,他反而会觉得“这个人靠谱,没忽悠我”。
五、结束沟通:别只说“下次联系”,用“具体钩子”让客户“期待再见”
很多销售聊完后,只会说“X总,今天聊得很愉快,下次有机会再联系”——然后就没有“下次”了,因为客户根本记不住“下次是什么时候”“联系你干嘛”。
好的结尾,是给客户一个“记住你”的理由,甚至让他主动想联系你。 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你答应给他的资料、一个你们约好的小话题、一个他关心的行业信息。
比如:
聊到客户最近在看某个行业报告,你可以说:“X总,您刚才说想看XX行业的季度数据,我电脑里正好有份最新的,下午我整理好发您微信,里面有几个关于XX趋势的分析,您看完要是有想法,随时找我聊,我对这个领域还挺熟的。”(给资料+留话题,客户收到资料后大概率会回复你);
客户提到孩子要高考,你可以说:“我表姐是XX中学的老师,带过好几届高三,我回头问问她今年的复习重点,下周发给您,说不定对孩子有帮助。”(用“非功利性帮助”拉近距离,客户会觉得“这人不仅想卖东西,还真把我当朋友”)。
记住:“下次联系”是客套话,“我下周给您发XX资料”才是具体的行动指令——客户更容易记住“具体的事”,而不是“模糊的承诺”。
六、后续跟进:别只发“广告”,用“非功利性关心”让客户“不反感你”
最让客户反感的销售行为是什么?——“平时不联系,一联系就发广告”。很多销售加了客户微信,要么天天发“我们产品打折了”,要么几个月不说话,突然冒出来“X总,最近有需求吗?”
好的跟进,是“让客户习惯你的存在,但不觉得被打扰”。 核心是:多做“非功利性关心”,少做“推销式打扰”。
比如:
看到客户朋友圈发了生病的动态,评论一句:“X总,看您感冒了,我家孩子之前感冒喝那个XX牌子的口服液挺管用,您可以试试(不是广告,是真实分享)”;
客户是做餐饮的,你看到一篇“2024餐饮行业趋势”的文章,转发给他并说:“X总,刚看到这篇文章里提到‘社区团购+线下体验’的模式,和您之前说的想拓展新客的想法挺像,您看看有没有启发?”(分享对他有用的信息,不推销产品);
过节时别群发“节日快乐”,可以说:“X总,中秋快乐!记得您老家是苏州的,我们公司发的月饼正好是苏州老字号的,下周给您带两盒尝尝,就当帮您回味一下家乡味。”(结合客户的个人信息,让祝福有温度)。
我一个朋友做建材销售,客户跟进表上除了“采购需求”,还专门列了“客户个人信息”:孩子生日、老家哪里、喜欢喝什么茶。有次客户孩子生日,他没送礼物,只是发了条消息:“听说小宝今天生日,祝他生日快乐,长大了肯定像您一样能干!”——客户后来给他介绍了3个新客户,说:“就冲你记得我家孩子生日,我就信你靠谱。”
最后想说
做销售,“留下好印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靠某个“绝招”就能搞定的。它藏在你和客户沟通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里:开场时多观察一点,沟通时多听一秒,跟进时多记一件小事。
客户不会因为你“卖了什么产品”记住你,但会因为“你怎么对待他”记住你。当客户觉得“和你打交道很舒服,你懂我,还靠谱”,订单自然就来了——毕竟,谁会拒绝一个让自己觉得“被重视”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