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设计有哪些运用-应用特点-包括内容
摘要
vi设计(视觉识别系统)不是简单的“品牌颜值包装”,而是让品牌从“模糊印象”变成“清晰记忆”的核心工具。它的运用场景贯穿品牌从线上到线下的所有触点,小到一张名片、一个APP图标,大到门店装修、全国广告;应用特点在于“系统性”“识别性”和“延展性”,能让品牌在不同场景下保持统一又灵活;具体内容则分为“基础设计”(品牌基因)和“应用设计”(落地细节)两大块。搞懂vi设计的运用、特点和内容,能帮品牌真正实现“让用户记住你、选择你、传播你”。
一、vi设计的4大核心运用场景:从“看见”到“记住”
很多人觉得vi设计“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早上喝的星巴克杯子上的绿色logo,手机里微信的绿色图标,路边麦当劳的红黄招牌……这些都是vi设计在“悄悄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它主要用在这4个场景:
1. 品牌识别场景:让消费者“一眼认出你”
这是vi设计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作用。当品牌还没开口说话时,vi设计就要先“替品牌打招呼”。比如:
logo与标准色:耐克的“对勾”logo,哪怕没有文字,消费者也能立刻认出;可口可乐的红色和白色波浪线,已经成了“快乐”的视觉符号。
标准字体:苹果的“San Francisco”字体,简洁、科技感十足,用在产品包装、官网、广告上,一看就知道“这是苹果的东西”。
辅助图形:喜茶早期的“简约线条”辅助图形,后来升级为“圆融弧线”,不管是印在杯套还是门店墙面,都能让人联想到“年轻、清爽”的品牌气质。
举个真实案例:我之前帮一个初创咖啡品牌做vi,老板一开始觉得“logo好看就行”,结果门店招牌用蓝色,菜单用橙色,外卖袋用绿色——顾客每次点外卖都问:“这是你们家新出的品牌吗?”后来统一用“暖棕色+咖啡渍纹理”的vi系统,3个月后,顾客复购时会直接说:“要那个袋子上有小咖啡渍的!”
2. 营销传播场景:让每一次曝光都“有效种草”
品牌做广告、搞活动、发社交媒体,本质是“和用户沟通”,而vi设计就是“沟通的语言”。如果语言不统一,用户就会“听不明白”。比如:
广告物料:瑞幸和线条小狗联名时,没有另起炉灶设计新视觉,而是把线条小狗的形象和瑞幸的蓝色、“小蓝杯”元素结合——用户看到海报就知道“这是瑞幸的活动”,不会觉得陌生。
社交媒体:小红书的“红色+白色小红书logo”,不管是发笔记、做直播还是推周边,视觉风格始终统一。用户刷到带有这种视觉的内容,会下意识觉得“这是小红书的东西,内容应该靠谱”。
活动现场:音乐节的vi设计尤其重要——草莓音乐节的“草莓红”和“波浪图形”,从门票、舞台背景到工作人员服装,全场景统一,粉丝老远看到就知道“草莓来了”,甚至会主动穿红色衣服去现场“应援”。
3. 线下空间场景:把品牌“搬进现实”
当品牌有了实体店、展会摊位或办公空间,vi设计就要负责“让空间也说话”。比如:
门店装修:无印良品的vi核心是“极简、留白”,所以门店墙面用白色,货架用原木色,连价签都是统一的黑色小字——走进店里,哪怕不看logo,也能感受到“无印良品的气质”。
导视系统:医院的vi设计很注重“清晰指引”,比如用不同颜色区分科室(红色=急诊,蓝色=内科),字体用加粗宋体,确保老人小孩都能看懂;商场的导视牌则会结合品牌整体风格,比如高端商场用金色字体+大理石底色,平价商场用活泼的彩色图标。
员工形象:海底捞的员工服装是红色,胸前有“海底捞”字样和笑脸图标,既统一又有亲和力;星巴克的伙伴围裙上有绿色logo,不同职位的围裙颜色略有区别(比如黑围裙代表咖啡大师),既体现专业性,又强化品牌识别。
4. 数字媒体场景:在屏幕上“活”起来
现在品牌越来越依赖线上,vi设计也要适应“屏幕端”的特点——小到16×16像素的APP图标,大到短视频封面,都需要vi系统支撑。比如:
APP与网站:微信的绿色图标、支付宝的蓝色图标,在手机屏幕上很小,但因为颜色鲜明、图形简单,一眼就能找到;B站的官网用“粉色+蓝色”为主色调,配合小电视logo和弹幕元素,打开页面就知道“这是年轻人的地盘”。
短视频与直播:东方甄选的直播间背景,始终有“东方甄选”的白色字体和蓝色边框,主播的衣服上也有品牌logo——哪怕用户只看3秒,也能记住这个品牌。
数字藏品与虚拟场景:故宫文创的vi设计延伸到了数字领域,比如“故宫瑞彩”数字藏品,用故宫的传统纹样(龙纹、祥云)结合现代插画风格,既保留品牌基因,又吸引年轻用户。
二、vi设计的3个关键应用特点:为什么它能“让品牌更值钱”
vi设计之所以重要,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它有3个独特的“底层能力”,能帮品牌解决“记不住、认不出、传不开”的问题。
1. 系统性:不是“单个好看”,而是“整体统一”
vi设计最忌讳“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做个logo用圆体字,明天做海报用宋体字;这次广告用红色,下次包装用紫色。用户只会觉得“这个品牌很混乱”。
真正的vi设计是一套“规范手册”,规定了品牌的“视觉基因”怎么用:比如标志的最小使用尺寸(避免太小看不清)、标准色的CMYK和RGB值(确保印刷和屏幕显示颜色一致)、字体的使用规范(标题用什么字体,正文用什么字体)……
就像星巴克,从杯子、杯套、袋子到门店招牌、员工围裙,甚至小票上的字体,都是统一的“绿色+星巴克字体+美人鱼图形”。哪怕你在不同城市的星巴克,看到的视觉都是“熟悉的配方”,这种“一致性”会让品牌在用户心里慢慢“扎根”。
2. 识别性:用“视觉符号”占领用户心智
好的vi设计,能让品牌拥有“独一无二的符号”,哪怕去掉文字,用户也能认出来。比如:
苹果的“咬一口的苹果”,简单到极致,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是苹果;
奥迪的“四个圈”,不需要解释,用户就知道这是高端汽车品牌;
中国邮政的“绿色信封+邮票图形”,一看就和“信件、快递”相关。
这种“识别性”怎么来?靠“差异化”。比如同样是茶饮品牌,喜茶用“简约线条”,奈雪的茶用“软萌插画”,茶颜悦色用“中国风仕女图”——每个品牌都用独特的视觉符号,让用户在众多品牌中“一眼锁定你”。
3. 延展性:从一张名片到一个“品牌宇宙”
品牌会不断发展,可能从卖单一产品到多品类,从线下到线上,从国内到国外——vi设计必须能“跟着品牌长大”,适应不同场景。
比如故宫文创,最初只是做文具,vi设计以“故宫logo+传统纹样”为主;后来拓展到服饰、彩妆、数字藏品,vi系统也跟着延伸:服饰上用简化的龙纹,彩妆包装用故宫红墙色,数字藏品用3D化的传统图案……不管怎么延伸,核心的“故宫气质”始终没变。
相反,如果vi设计没有延展性,品牌拓展时就会很尴尬。我见过一个做糕点的品牌,早期vi只考虑了“传统糕点盒”的设计,后来想做线上零食,发现原来的logo太复杂,印在小包装袋上根本看不清,只能重新设计——浪费时间和成本。
三、vi设计到底包含哪些内容?从“基因”到“落地”全拆解
很多人以为vi设计就是“做个logo”,其实logo只是“冰山一角”。一套完整的vi设计,包含“基础设计”和“应用设计”两大部分,就像“品牌的基因图谱”和“基因的具体表现”。
1. 基础设计部分:品牌的“基因密码”
这部分是vi设计的“核心”,决定了品牌的“长相”和“气质”,后续所有应用都要基于这些“基因”展开。主要包括:
标志设计:品牌的“脸”,包括主标志、标志变体(横版、竖版、圆形、单色版等,适应不同场景)、标志禁用规范(比如不能倾斜、不能改颜色)。
标准字设计:品牌的“名字”,包括中文标准字、英文标准字、数字标准字,规定字体、字号、字间距。比如小米的“小米兰亭”字体,专门为品牌设计,既独特又易读。
标准色系统:品牌的“肤色”,包括主色(占比最多,比如可口可乐红)、辅助色(搭配主色,比如可口可乐的白色)、背景色(用于不同场景的底色),还要标注色值(CMYK用于印刷,RGB用于屏幕,Pantone用于特殊材质)。
辅助图形:品牌的“装饰”,可以是图形、线条、纹理等,用于丰富视觉,比如星巴克的“美人鱼尾巴线条”、瑞幸的“波浪线”。
组合规范:规定标志、标准字、辅助图形怎么组合,比如“标志在上,标准字在下”“标志和辅助图形的间距至少5mm”,避免混乱。
2. 应用设计部分:把“基因”落地到每个细节
这部分是基础设计的“具体应用”,覆盖品牌和用户接触的所有“触点”,让用户在生活中处处能看到品牌的“影子”。主要包括:
办公用品:名片、信封、信纸、工牌、文件夹等,比如华为的工牌,统一用红色底色+白色logo,简洁又有辨识度。
产品包装:产品盒、包装袋、标签、瓶贴等,比如农夫山泉的“大自然的搬运工”标签,用绿色底色+山水插画,强化“天然”的品牌定位。
广告物料:海报、宣传单页、易拉宝、灯箱、地铁广告等,比如江小白的海报,用统一的“白底黑字+语录体”,形成独特的广告风格。
环境导视:门店招牌、前台背景墙、指示牌、地贴、货架标签等,比如宜家的导视系统,用黄色箭头+黑色字体,简单直接,哪怕第一次去也能找到路。
数字媒体:APP图标、官网设计规范、社交媒体封面、短视频模板等,比如抖音的APP图标,用黑色背景+彩色音符,在手机屏幕上非常醒目。
员工形象:工服、围裙、帽子等,比如顺丰的工服,用黑色+红色条纹,胸前有顺丰logo,既专业又统一。
vi设计不是“一次性的设计”,而是品牌长期的“视觉资产”。它的价值不在于“设计得多好看”,而在于能否帮品牌“被记住、被选择、被传播”。无论是初创品牌还是成熟品牌,花时间做好vi设计,都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毕竟,用户记住你的第一眼,往往是从“看见”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