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 贴心服务
机构入驻 >
学员试听 >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课程分类
寻客吧 > 教育新闻 > 艺术教育 >  怎样才能让孩子转念
怎样才能让孩子转念
来源:寻客吧  编辑:成都博沃思  浏览:134次  2025-08-28 17:13:52

怎样才能让孩子转念

在育儿路上,几乎每个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油盐不进"的时刻:说好的早睡时间到了,孩子抱着玩具不肯撒手;明明天气很冷,偏要穿单薄的裙子出门;辅导作业时讲了十遍的题目,依然固执地按照自己的错误思路来...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常常忍不住说教、催促甚至发脾气,结果却发现孩子要么更叛逆,要么陷入沉默,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其实,让孩子"转念"不是靠强硬的压制,而是要掌握科学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引导方法。本文将结合儿童心理学原理和真实案例,分享6个经过验证的实用策略,帮助家长用更智慧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改变想法。

一、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孩子的"不转念"往往藏着情绪密码

/attachment/editor/20250828/1756372630gp8zf.jpg

上周在游乐场遇到一位妈妈,因为4岁的女儿非要穿着凉鞋玩沙子,双方僵持了20分钟。妈妈反复强调"会弄脏脚",女儿却越哭越凶,紧紧抱着凉鞋不肯放。后来奶奶悄悄说:"早上出门时她自己选的鞋,说要像艾莎公主一样穿水晶鞋。"这个细节点醒了所有人——孩子的固执背后,可能是未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7岁前孩子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很难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当孩子表现出"不转念"时,往往是因为情绪脑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时家长最需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用"共情三步法"帮孩子平静下来:

1. 说出情绪:"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穿这双鞋(描述事实),不能穿让你觉得很委屈(命名情绪)"

2. 肢体连接:蹲下来拥抱孩子,或轻轻抚摸后背(皮肤接触能激活大脑的安抚机制)

3. 替代方案:"我们可以先穿运动鞋玩沙子,回家后妈妈陪你用这双鞋玩公主游戏好吗?"

邻居家的小男孩豆豆曾因为玩具车被没收大发脾气,妈妈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用。后来她蹲下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现在特别生气,因为你很喜欢那辆警车,对吗?"豆豆突然停止哭闹,委屈地点点头。这个案例印证了: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理性沟通的大门才会打开。

二、避开"对抗型提问",用"选择式沟通"激活孩子的自主性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快点行不行!"这些家长常说的话,其实都属于"对抗型语言"。儿童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幽微的人性》中提到:"命令式语言会激活孩子的防御本能,当孩子感到被控制时,大脑会自动进入'战斗-逃跑'模式。"

去年参加家长沙龙时,一位小学老师分享了她的"魔法话术"。面对上课爱插嘴的学生,她不说"不要插嘴",而是问"你想现在分享,还是等同学说完再补充?";处理孩子挑食时,不说"必须吃青菜",而是问"你想先吃西兰花还是胡萝卜?"。这种沟通方式看似简单,却巧妙地满足了孩子对"自主感"的需求。

我自己也曾在儿子身上试验过这个方法。以前叫他刷牙总是磨磨蹭蹭,后来改成"你想用蜘蛛侠牙刷还是汽车牙刷?",他反而会主动选择并执行。这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当孩子感到自己有选择权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决策的区域)会被激活,从而更容易接受引导。

三、用"故事化引导"代替说教,让孩子在情节中自己得出结论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儿童是通过故事来认识世界的。"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远不如让他在故事中自己发现道理。我认识一位妈妈,她的女儿害怕打针,无论怎么解释"打针不疼"都没用。后来妈妈编了个《勇敢的小疫苗》的故事,说疫苗战士要坐着针管飞船去身体里打病毒怪兽,孩子听完竟然主动说:"妈妈,我也要请疫苗战士来帮忙!"

在引导孩子转念时,故事化引导可以分三步进行:

1. 创造代入角色:用孩子熟悉的卡通形象或玩偶为主角

2. 设置相似困境:重现孩子当前面临的问题场景

3. 展示解决过程:让角色通过思考找到解决办法

朋友王女士分享过一个案例:她儿子总喜欢抢玩具,说教多次无效。后来她每天晚上给孩子讲"小熊嘟嘟"的故事,讲到嘟嘟抢玩具后没有朋友玩,最后学会分享才重新获得快乐的情节。两周后,孩子抢玩具的次数明显减少,有次还主动说:"妈妈,我要像嘟嘟一样分享玩具。"

四、给孩子"试错权",让事实成为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孩子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习的效果,远胜于单纯的语言教导。有时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后果来得有效。当然,这种试错需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我邻居家有个"经典案例":5岁的朵朵冬天非要穿裙子上学,妈妈怎么说都不听。最后妈妈妥协了,但让她自己穿上裙子出门感受。在楼下站了不到3分钟,朵朵就冻得直发抖,主动说:"妈妈,我想回家穿裤子。"从那以后,她再也没在冬天闹着穿裙子。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整理玩具。我儿子以前总是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说教无效后,我告诉他:"从今天开始,玩具如果不收好,晚上会被'玩具精灵'收走哦。"第一天他没在意,我悄悄收走了两个小玩具。第二天他发现玩具少了,着急地问我怎么办。我引导他:"如果你把玩具送回家,精灵可能会把它们送回来。"从那以后,他每天都会主动整理玩具。

五、用"正向强化"巩固转变,让孩子在成就感中主动改变

行为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告诉我们:得到肯定的行为会重复出现。当孩子出现"转念"的苗头时,及时的正向反馈能让这种改变得到巩固。这里的关键是要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

比如孩子主动放下手机去写作业时,不要说"你今天真乖",而是说"妈妈看到你主动关掉了动画片,决定先完成作业,这说明你很有自制力"。后者比前者更能让孩子明确知道自己哪个行为值得肯定。

我同事的女儿以前很抗拒练钢琴,后来同事改变了策略:每次女儿愿意坐在钢琴前,不管弹多久都肯定她的进步。"今天你主动弹了5分钟,比昨天有进步""这个小节你弹得比上周流畅多了"。三个月后,孩子不仅不再抗拒,还主动要求参加钢琴比赛。这个案例印证了:成就感才是持续改变的最大动力。

六、家长先"转念",孩子才能跟着改变

教育学家孙云晓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很多时候,孩子的"不转念"其实是对家长情绪和态度的镜像反应。当我们焦虑、急躁时,孩子也会变得固执;当我们平和、包容时,孩子也更容易敞开心扉。

我曾遇到一位爸爸,他总抱怨儿子脾气倔,却没发现自己每次和孩子沟通都皱着眉头、声音严厉。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他尝试每天用3分钟和儿子进行"平等对话":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用温和的语气聊聊学校的趣事。两周后,他惊喜地发现,儿子变得愿意听他说话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超限效应"——当家长反复强调同一个道理时,孩子会产生心理免疫,反而更难接受。就像很多妈妈吐槽"说了一百遍还是记不住",其实不是孩子记不住,而是重复的说教已经触发了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当我们放下焦虑和控制欲,用理解代替说教,用引导代替强迫,就会发现:孩子的"转念"可能就在一个拥抱、一句共情、一次耐心等待之后悄然发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向好的本能,而家长的智慧,就是用恰当的方式唤醒这种本能。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重改或删除,以保证您的权益!
相关新闻
更多>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在育儿圈里,"听话"似乎是衡量乖孩子的黄金标准。...
博沃思未来在东莞哪里
在东莞,很多家长想要在沃博思教育机构给自己的孩子报班学习,所以想...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摘要:孩子的叛逆行为几乎是每个家庭都...
小孩学习不认真如何处理
小孩学习不认真如何处理当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上课走神发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