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师要不要培训
摘要: 经济师要不要培训?答案不是“必须”,也不是“没必要”,而是“看情况”。如果你正对着厚厚的教材发呆,刷了3套题还在及格线徘徊,或者在职备考每天只能挤出2小时却总被琐事打断——那培训可能是帮你“抄近路”的工具;但如果你本就是金融专业出身,自律性强到能每天雷打不动学4小时,自学完全够用。关键在于:你的基础、时间、目标,能不能支撑你“不踩坑”地自学上岸?
一、先搞清楚:经济师考试,到底难在哪儿?
别被“经济师”三个字唬住,它不是让你去当经济学家,而是通过考试拿个职称(初级、中级、高级),对职场人来说,考下来能评职称、涨工资,甚至部分城市落户加分。但这几年考生吐槽最多的是:“看着不难,学起来全是坑”。
我见过不少考生,一开始信心满满:“不就是选择题吗?背背就行!”结果翻开教材傻眼了——中级经济师考《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务》(10个专业可选),《经济基础》光教材就500多页,涉及经济学、财政、货币、统计、会计、法律6大模块,光“需求曲线”“供给弹性”“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这些概念,就能让零基础考生绕晕三天。
更坑的是考点“广而不深”:往年真题里,冷门考点年年有,比如2023年考了“财政幻觉”“汲水政策”,2024年考了“金融衍生品的分类”,这些内容教材里可能就一两段话,自学时很容易忽略,考场上只能瞎蒙。
还有在职备考的“时间焦虑”: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想学习,孩子要辅导、家人要陪伴、手机要“刷一刷”,真正能静下心看书的时间可能就1-2小时。有个考生跟我吐槽:“我每天学到12点,结果一个月下来,《经济基础》才看到第3章,感觉自己像个蜗牛。”
二、自学VS培训:到底差在哪儿?
纠结“要不要培训”的人,本质上是在算一笔账:花几千块报班,能不能帮我省下时间、提高通过率? 我们来拆解开,看看两者的“优劣势对比表”:
自学:省钱,但需要“硬实力”
优势很明显:不用花钱(教材+真题+免费网课,几百块搞定),时间灵活(想什么时候学就什么时候学),节奏自己把控(觉得难的章节可以多花时间)。
但劣势更扎心:
效率低:不知道重点在哪儿,对着教材逐字逐句看,1小时可能才学懂1个知识点,别人报班的同学已经刷完3章高频考点了;
容易放弃:遇到难点没人问,比如“货币政策工具”里的“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自己琢磨半天搞不懂,很容易心态崩了,“算了不学了”;
信息差:每年考试大纲会微调(比如2024年《经济基础》新增了“数字经济”章节),自学很难第一时间捕捉到,可能辛辛苦苦学了一堆过时考点;
自律门槛高:没有老师监督、没有同学对比,很容易“今天太累明天学”,结果拖到考前1个月才开始慌,最后只能裸考当“气氛组”。
我有个朋友小王,会计专业,去年考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觉得自己有基础,坚持自学。结果《经济基础》里的“统计部分”(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她怎么都学不会,真题正确率一直在40%徘徊,最后考试差了8分,今年只能二战。她说:“要是当时有人点拨一下,可能就过了。”
培训:花钱,但能“避坑提速”
优势很直接:
帮你抓重点:好的培训机构会把500页教材浓缩成200页“考点精华”,告诉你“这章考5分,那节从来没考过”,省去你自己筛选的时间;
用“人话”讲考点:比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教材上写得晦涩难懂,老师可能举个例子:“你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觉得香,吃第五个就想吐,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听完马上就懂;
监督+陪伴:很多班会有“学习群”,每天提醒你打卡、发练习题,同学之间互相鼓励,比一个人闷头学更容易坚持;
答疑及时:遇到不懂的题,直接在群里问老师,不用自己查半天资料还搞不明白。
但劣势也得承认:
费用不低:普通网课班1000-3000元,线下班可能5000+,对预算有限的考生是笔压力;
机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机构老师照本宣科,还不如自己看免费网课;有的营销过度,承诺“包过”“不过退费”,结果考完就找不到人;
依赖感强:如果完全跟着老师节奏走,自己不动脑,遇到灵活考题还是会懵。
三、这3类人,建议你“别硬扛”,直接报班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培训,但如果你符合以下3类情况,报班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1. 零基础+跨专业考生
如果你之前没接触过经济、金融知识,连“GDP是什么”都搞不清,直接啃教材等于“天书”。比如学“财政政策”时,“自动稳定器”“相机抉择”这些概念,零基础考生可能看3遍教材还不明白,但老师用“经济过热时政府要‘踩刹车’(紧缩政策),经济低迷时要‘踩油门’(扩张政策)”一比喻,马上就能理解。
我表妹是护士,去年考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纯零基础。一开始自学,对着《经济基础》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哭了:“需求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供给弹性怎么算?”后来报了个基础班,老师从“什么是需求”开始讲,搭配生活例子,3个月就考过了。她说:“要是自学,我可能这辈子都考不过。”
2. 在职备考+时间紧张党
如果你每天能用来学习的时间不到3小时,还经常被工作、家庭打断,自学很容易“学了就忘”。培训的“浓缩考点”“高频真题”能帮你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比如有的班会把《经济基础》6大模块拆成“30天冲刺计划”,每天学2小时,重点章节多花时间,非重点章节直接记结论,效率比自己摸索高3倍。
我同事老张,35岁,部门经理,去年考中级经济师(工商管理),每天只有下班后1.5小时学习时间。他一开始自学,2周才看完《经济基础》前2章,后来报了个“在职通关班”,老师直接给“考点清单”和“必刷题”,他跟着学,3个月就上岸了。他说:“报班不是偷懒,是花钱买时间,对我们这种没时间的人来说,太值了。”
3. 二战/多次备考失败者
如果你已经考了1-2次,每次都差几分,别再硬扛了!这说明你可能存在“学习方法问题”或“考点盲区”。比如有人总在《经济基础》的“法律部分”丢分,因为自学时觉得法律枯燥,没好好学;有人计算题总是错,因为没掌握公式的应用场景。培训老师能帮你分析错题,找到薄弱环节,针对性突破。
我之前带过一个考生,考了3次中级经济师,每次《经济基础》都考70分左右(及格线84分)。后来我帮她分析真题,发现她“统计部分”正确率只有30%,于是重点补统计的“抽样调查”“时间序列分析”,搭配专项刷题,第4次考试她考了92分。她说:“早知道报班能解决问题,就不用浪费3年时间了。”
四、如果决定报班,这4件事一定要注意(避坑指南)
如果上面说的情况戳中了你,决定报班,别着急交钱!现在经济师培训市场鱼龙混杂,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记住这4点,帮你选到靠谱的班:
1. 先看“师资”,别被“名师”噱头忽悠
很多机构会宣传“某某名校教授”“命题组专家”,但实际上可能只是挂名,根本不上课。选课时一定要问清楚:“讲课的老师是谁?有没有近3年的授课视频?” 好老师的标准是:能把复杂考点讲通俗,有自己的解题技巧,而不是照本宣科。比如讲“通货膨胀的类型”,好老师会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印钞导致的通胀”“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导致的通胀”举例,让你不仅懂概念,还能记住考点。
2. 课程设置要“分阶段”,拒绝“一锅烩”
靠谱的课程应该分阶段:基础阶段(打牢知识点)强化阶段(刷真题+讲技巧)冲刺阶段(模拟考+押考点)。如果一个班只给你一堆录播课,没有阶段划分,说明它根本没考虑考生的学习规律。比如基础差的考生需要先学“预科班”,把经济学入门概念搞懂;基础好的考生可以直接从强化阶段开始。
3. 服务比“承诺”更重要
别信“包过”“不过退费”这种话(大概率是陷阱,合同里会藏各种条件)。真正有用的服务是:有没有班主任督学?能不能随时答疑?有没有学习群交流? 比如有的班会每天发“学习任务”,每周组织“直播答疑”,同学在群里讨论错题,这种“陪伴式学习”比单纯的录播课效果好10倍。
4. 口碑比“广告”更真实
多去小红书、知乎、备考群看看其他考生的评价,重点看“差评”——如果很多人说“老师讲课差”“售后没人管”,果断pass。也可以问问身边考过的人:“你报的哪个班?老师讲得怎么样?” 熟人推荐的往往更靠谱。
五、最后说句大实话:培训是“工具”,不是“救命稻草”
不管你选自学还是培训,记住:经济师考试不难,但需要“用心学”。培训能帮你省时间、抓重点,但不能替你做题、替你考试;自学能锻炼能力,但需要你耐得住寂寞、找得对方法。
如果你基础好、时间多、自律强,那就踏踏实实用教材+真题自学,把省下的钱买套真题刷;如果你零基础、时间紧、总放弃,别犹豫,选个靠谱的班,让专业的人带你走捷径。
说到底,考经济师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多厉害”,而是为了给简历加分、给工资加码。与其纠结“要不要培训”,不如现在就打开教材(或打开网课),先学1小时——行动,永远比纠结更有用。
(注:经济师考试相关政策及考试内容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终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