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 贴心服务
机构入驻 >
学员试听 >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课程分类
寻客吧 > 教育新闻 > 艺术教育 >  如何强化孩子的正念
如何强化孩子的正念
来源:寻客吧  编辑:杭州博沃思  浏览:195次  2025-08-29 10:32:01

如何强化孩子的正念

摘要  

正念不是让孩子“坐着发呆”,而是帮他们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既能专注当下不被分心带跑,也能在情绪翻涌时稳稳接住自己。对孩子来说,正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像学走路、说话一样,需要在日常小事里慢慢练的“心理肌肉”。这篇文章会从“孩子为什么需要正念”说起,拆解3个家长最头疼的养育痛点,再给出5个能直接上手的家庭练习方法,附具体场景案例,帮你和孩子一起把正念变成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

/attachment/editor/20250829/1756435518vgbdr.jpg

先搞懂:孩子为什么需要正念?这3个痛点你家娃可能也有  

前几天在小区游乐场,碰到邻居妈妈蹲在地上哄孩子:“积木倒了就倒了,哭什么呀?妈妈再给你搭一个不行吗?”孩子却哭得更凶,一边跺脚一边喊:“我不要!就要原来那个!”邻居叹气:“这孩子,一点小事就炸毛,脾气怎么这么差?”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孩子好像越来越“难带”:写作业时铅笔掉了捡三分钟,窗外有鸟叫能盯着看十分钟;遇到一点挫折就崩溃,玩具拼不好、游戏输了,眼泪立马掉下来;晚上躺床上翻来覆去,嘴里念叨“明天要考试”“怕考不好”……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有关。而正念,就是帮孩子锻炼这种能力的“工具”。

痛点1:注意力像“漏风的筛子”,做什么都三分钟热度

幼儿园老师说“你家娃上课总走神”,小学老师反馈“作业磨磨蹭蹭,半小时的题能做两小时”——不是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他们的大脑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控制注意力的“肌肉”太弱,很容易被外界干扰(比如同学翻书的声音、自己衣服上的图案)。

痛点2:情绪像“过山车”,开心时上天,难过时钻牛角尖

孩子的情绪感知力其实很强,但“情绪管理力”几乎为零。他们像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一有情绪就只能乱扑腾:生气了就打人摔东西,害怕了就躲起来不说话,伤心了就停不下来哭——不是“脾气坏”,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平静下来”。

痛点3:总被“过去的事”或“未来的事”困住,活不在当下

我女儿前段时间总说“不想上幼儿园”,问她为什么,她说“上次老师批评我了”(其实是两周前的事);还有的孩子会担心“明天考试考不好怎么办”“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些“没发生的事”让他们焦虑得吃不下饭。孩子的大脑还分不清“现实”和“想象”,很容易被这些念头牵着走。

而正念能帮孩子做什么?简单说,就是教他们:把注意力拉回“现在”,把情绪“接住”而不是“被带着跑”,把念头“看见”而不是“陷进去”。就像给孩子的心里装了个“小刹车”,遇到问题时能自己“踩一脚”,而不是只能等大人来救场。

别把正念搞得太复杂!3岁+孩子能懂的“正念是什么”  

很多家长一听“正念”,就觉得是“盘腿打坐”“念经”,担心孩子坐不住、听不懂。其实对孩子来说,正念可以很简单——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认真感受现在正在发生的事”。

我试过用女儿爱吃的草莓给她解释:“正念吃草莓,就是你先看看草莓是什么颜色,上面有没有小点点;再闻闻它香不香;咬一口的时候,慢慢嚼,感受它是酸的还是甜的,汁水流到嘴巴里是什么感觉——不是狼吞虎咽吃完,而是‘和草莓好好玩一会儿’。”她听完马上拿起草莓,边看边闻,吃的时候还闭着眼睛说:“妈妈,草莓在我嘴巴里跳舞呢!”

所以,教孩子正念,第一步是“把抽象变具体”:

对3-6岁的孩子:用“游戏”“玩具”“食物”做载体,比如“正念吃饼干”“听声音找宝藏”;

对7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场景举例,比如“写作业时,铅笔掉到地上,你不用骂自己‘怎么这么笨’,就捡起来,继续写——这就是正念”。

记住:孩子不需要“理解”正念的定义,只需要在体验中学会“专注当下”和“管理情绪”的感觉。就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车,没人先讲“力学原理”,摔几次、练几次,身体自然就记住了平衡的感觉。

5个“零门槛”家庭正念练习,每天10分钟,孩子不知不觉变专注、情绪稳  

练习1:“五感观察法”——吃饭、走路、玩玩具时都能练,专治分心  

核心逻辑:用“看、听、闻、尝、触”五个感官,把注意力锚定在当下正在做的事上。孩子分心时,不是批评“你怎么又走神了”,而是用五感引导他们“回到现在”。

具体步骤(以“正念吃水果”为例)

1. 让孩子拿起一个水果(比如苹果),先“看”:“宝贝,你看这个苹果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没有小坑坑?形状像什么?”(引导观察细节,避免“一眼带过”);

2. 再“闻”:“把苹果凑到鼻子旁边,闻一闻,是什么味道?是香香的,还是有点酸酸的?”;

3. 然后“摸”:“用手摸一摸,苹果皮是光滑的还是有点粗糙?凉不凉?”;

4. 接着“尝”:“咬一小口,先别急着咽,让苹果在嘴巴里转一转,感受一下是什么味道?甜不甜?有没有汁水流出来?”;

5. 最后“听”:“嚼的时候,耳朵听听有没有声音?是‘咔嚓咔嚓’还是‘软软糯糯’的?”

日常场景延伸

走路时:“我们来听听脚踩在地上的声音,‘嗒嗒嗒’还是‘沙沙沙’?”

玩积木时:“你现在搭的这块积木是什么形状?摸起来硬不硬?放在哪里能让它不倒?”

效果:我女儿以前吃饭10分钟吃完,现在用“五感吃法”能吃20分钟,而且很少边吃边玩玩具了——因为她发现“认真吃的时候,草莓好像更甜了”。

练习2:“情绪天气预报”——每天5分钟,帮孩子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  

核心逻辑:孩子发脾气时,不是“制止”,而是先教他们“给情绪贴标签”。就像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今天下雨要带伞”,“情绪天气预报”能让孩子知道“我现在是什么情绪,需要做什么”。

具体步骤

1. 每天固定时间(比如早餐后、睡前),和孩子玩“情绪天气预报员”游戏:“今天你的心里是什么天气呀?是晴天(开心)、阴天(有点难过)、雨天(生气),还是多云(有点担心)?”

2. 如果孩子说“雨天”,追问细节:“哦?哪里下雨了?是因为积木倒了吗?还是妈妈刚才批评你了?”(帮他把模糊的情绪说清楚);

3. 接着问:“那你想让‘雨天’变‘晴天’吗?我们可以一起做什么?比如抱一抱、深呼吸,还是去阳台看看云朵?”

案例:上周女儿因为玩具被弟弟抢走大哭,我没说“别哭了”,而是蹲下来问:“宝贝现在心里是‘大暴雨’吗?雨下得好大,都把你淋哭了对不对?”她边哭边点头。我继续说:“那我们一起‘呼——’把乌云吹走好不好?”她跟着我深呼吸两次,哭声慢慢小了,说:“妈妈,现在是‘小雨’了。”

关键: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这有什么好哭的”),而是让他知道“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就像天气会变一样,情绪也会走”。

练习3:“气球呼吸法”——孩子发脾气、紧张时,3分钟快速平静的“急救包”  

核心逻辑:当人情绪激动时,呼吸会变快变浅,大脑会缺氧,更容易冲动。“气球呼吸法”通过“深吸气、慢呼气”,让氧气进入大脑,帮孩子快速冷静。

具体步骤

1. 让孩子把手放在肚子上,想象肚子里有一个小气球;

2. 吸气时,嘴巴闭紧,用鼻子慢慢吸,让“气球”鼓起来(肚子变大),数“1-2-3”;

3. 呼气时,嘴巴撅成“小喇叭”,慢慢把气吐出来,让“气球”瘪下去(肚子变小),数“1-2-3-4-5”(呼气时间比吸气长,效果更好);

4. 重复3-5次,边做边说:“气球鼓起来啦……气球瘪下去啦……”

适用场景

孩子哭闹、打滚时:“我们一起让肚子里的气球变大大好不好?”(用游戏化语言转移注意力,比“别哭了”更有效);

考试前、上台表演前紧张:“偷偷在桌子底下玩气球呼吸,没人会发现哦。”

注意:如果孩子一开始学不会“肚子呼吸”,可以让他躺着,在肚子上放一个轻一点的玩具(比如小毛绒熊),观察玩具“升起”(吸气)和“落下”(呼气),这样更直观。

练习4:“声音寻宝”——锻炼专注力的“听觉游戏”,随时随地能玩  

核心逻辑:通过“听声音”把注意力从“胡思乱想”拉回“当下”,尤其适合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孩子。

具体步骤

1. 让孩子闭上眼睛(或戴眼罩),当“声音侦探”;

2. 家长说:“现在请你听听,房间里有什么声音?”(引导他关注近处的声音,比如冰箱运行声、窗外的鸟叫声);

3. 进阶版:“我们来比赛,看谁听到的声音多?你听到了3种,我听到了4种哦——我还听到你呼吸的声音呢!”

升级玩法

户外版:去公园时,让孩子听“树叶的声音”“小朋友的笑声”“风吹过耳朵的声音”;

睡前版:躺在床上,听“自己的心跳声”“被子摩擦的声音”,帮孩子从“想明天的事”转移到“感受身体”,更容易入睡。

效果:我带女儿玩过几次后,她现在会主动说:“妈妈,你听!外面有小鸟在唱歌!”——以前她走路只会看手机,现在开始留意身边的声音了。

练习5:“身体扫描”——帮孩子放松紧绷的身体,缓解压力和焦虑  

核心逻辑:孩子紧张、焦虑时,身体会不自觉紧绷(比如攥紧拳头、肩膀耸起),但他们自己可能没察觉。“身体扫描”就是让孩子“从头到脚”感受身体的每个部位,把紧绷的地方“松开”。

具体步骤(以睡前为例)

1. 让孩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全身放松;

2. 家长用温柔的声音引导:“现在我们来看看你的小脑袋——头皮有没有紧绷?让它松一松……再看看你的小眼睛,刚才看动画片累不累?现在让眼睛闭紧,再睁开,然后轻轻闭上,放松……”

3. 依次扫描额头、鼻子、嘴巴、脖子、肩膀、手臂、肚子、腿、脚,每个部位说:“现在让XX(部位)放松下来,像棉花一样软……”

4. 最后说:“现在你的全身都放松啦,像躺在云朵上一样舒服,我们要睡觉咯。”

适用场景

孩子因为考试、比赛紧张时:“我们来扫描一下身体,看看哪里在‘用力’?把它松开就不紧张啦。”

孩子说“肚子疼”“头疼”但检查没生病时:可能是情绪引起的身体紧绷,扫描后往往会说“妈妈,我好像不疼了”。

家长注意:这3个“坑”别踩,不然正念练习只会让孩子更抗拒  

坑1:把正念当“管教工具”,强迫孩子“必须练”  

有的家长看孩子分心,就说:“你怎么又走神?快练正念!”——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正念是惩罚”,反而更抗拒。正念的核心是“自愿”和“接纳”,孩子不想练时,不用强迫,可以换个时间,或者用他喜欢的方式(比如边玩玩具边练呼吸)。

坑2:追求“立竿见影”,练两天没效果就放弃  

就像学骑车需要时间,正念对孩子大脑的改变也是慢慢积累的。我女儿练了3个月“情绪天气预报”,才开始在发脾气时主动说“我现在是雨天”——别指望练一次孩子就变专注、情绪稳,坚持每天10分钟,比“偶尔练1小时”更有用

坑3:家长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必须做到”  

如果你自己焦虑时只会大吼大叫,却让孩子“要平静”;自己刷手机停不下来,却让孩子“别分心”——孩子是学不会的。正念不是“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学”:你焦虑时试试“气球呼吸”,分心时和孩子玩“声音寻宝”,孩子会模仿你的样子,慢慢把正念变成习惯。

其实,强化孩子的正念,本质上是帮他们建立“和自己相处的能力”——不被分心带走,不被情绪控制,不被念头困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从今天起,和孩子一起试试“正念吃一颗草莓”“玩一次声音寻宝”,你会发现:孩子的专注力、情绪管理力,就藏在这些日常的小事里,慢慢发芽、长大。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重改或删除,以保证您的权益!
相关新闻
更多>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在育儿圈里,"听话"似乎是衡量乖孩子的黄金标准。...
博沃思未来在东莞哪里
在东莞,很多家长想要在沃博思教育机构给自己的孩子报班学习,所以想...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摘要:孩子的叛逆行为几乎是每个家庭都...
小孩学习不认真如何处理
小孩学习不认真如何处理当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上课走神发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