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 贴心服务
机构入驻 >
学员试听 >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课程分类
寻客吧 > 教育新闻 > 艺术教育 >  如何让孩子内在更有动力
如何让孩子内在更有动力
来源:寻客吧  编辑:杭州博沃思  浏览:149次  2025-08-29 10:32:20

如何让孩子内在更有动力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用催就能主动学习,自己家的孩子却总要盯着?其实,孩子的内在动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慢慢培养。本文结合心理学研究和真实教育案例,从理解动力本质、避开常见误区到具体行动策略,帮你找到激发孩子内驱力的钥匙。

一、先搞懂:内在动力到底是什么?

/attachment/editor/20250829/1756435501ryvov.jpg

内在动力是孩子出于自身兴趣和需求,主动去做某件事的心理能量。就像有的孩子着迷于观察昆虫,能蹲在地上看一小时,这就是内在动力在起作用。心理学上把这种动力分为三个核心要素:

自主性:感觉“我能做主”。比如让孩子自己决定先做数学还是先读英语,而不是家长全程安排。

胜任感:觉得“我能做好”。当孩子通过努力解开一道难题时,那种成就感会让他想挑战更难的任务。

归属感:知道“我被支持”。家庭氛围越包容,孩子越敢尝试,因为他知道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被指责。

举个真实例子:我邻居家的小男孩以前很讨厌写作文,妈妈试过物质奖励(写完给买玩具),效果越来越差。后来妈妈改变策略,每周和他玩“故事接龙”游戏,让他决定故事的走向。三个月后,孩子不仅主动写故事,还把作文投稿到学校公众号——这就是从外部驱动转向内在动力的典型变化。

二、警惕!这些行为正在摧毁孩子的动力

很多家长以为“为孩子好”的做法,其实是在悄悄扼杀他们的内在动力,看看你有没有踩中这些坑:

1. 过度控制:“我说了算”  

比如强迫孩子必须学钢琴、必须按家长的时间表写作业。去年有个新闻,12岁女孩因为妈妈擅自改了她的兴趣班,故意考砸所有科目来反抗。控制感被剥夺的孩子,会用“不配合”来夺回自主权。

2. 错误奖励:把“喜欢”变成“交易”  

有位爸爸为了让孩子练字,承诺“写一页给10元”。结果孩子后来只在给钱时才写字,不给钱就罢工。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外部奖励会削弱内在兴趣,让孩子觉得“我是为了奖励才做,不是因为喜欢”。

3. 负面评价:“你怎么这么笨”  

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家长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能有什么出息”,比分数本身更伤孩子。研究发现,长期被否定的孩子会形成“固定型思维”,认为“我天生不行”,从而放弃努力。

三、5个落地方法,让孩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方法1:用“选择式提问”激活自主性  

不要说“快去写作业”,而是问“你想现在写作业,还是吃完水果后写?”;不要说“今天必须练琴”,而是问“你想练新学的曲子,还是复习上周的《小星星》?”。

小技巧:给孩子的选项要在家长可接受的范围内,比如“先做数学还是先做语文”,而不是“做不做作业”。

我朋友的女儿以前抗拒刷牙,后来妈妈让她选“用小熊牙刷还是小兔牙刷”,孩子居然主动提醒妈妈:“到刷牙时间了,我今天要用小兔的!”——当孩子感觉自己有选择权,抵触情绪会大大降低

方法2:拆解目标,让孩子体验“跳一跳够得着”  

孩子觉得“太难了”就会放弃,这时需要帮他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比如孩子怕写作文,第一步可以只是“写3个描写春天的词语”,第二步“用这3个词语各写一句话”,第三步“把三句话连成一段”。

关键点:每个小目标完成后,具体表扬孩子的努力,比如“你今天主动查字典搞懂了‘嫩芽’的意思,这个做法特别好”,而不是空洞的“你真棒”。

方法3:把“错误”变成学习机会  

当孩子考试错题时,别急着批评,试试说:“我们来看看这道题哪里错了,找到原因就是进步呀!”去年我带的班级里,有个孩子数学考了58分,我和他一起分析错题,发现他是因为漏看了题目里的“至少”两个字。后来他每次做题都主动圈画关键词,期末考了92分。

记住家长对错误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是否敢尝试。如果孩子怕犯错,就会选择最安全的“不行动”。

方法4:用“故事化引导”点燃兴趣  

小孩子天生喜欢故事,把任务变成故事场景,动力会翻倍。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可以说:“小熊和积木宝宝要回家睡觉了,你能帮它们找到自己的房间吗?”;教孩子时间管理,可以编一个“时间小精灵”的故事,说“小精灵每天给每个人24小时,我们要把时间分给学习、游戏和休息,不然小精灵会伤心的”。

我见过有位妈妈用这种方法,让不爱吃蔬菜的孩子爱上了西兰花——她告诉孩子:“西兰花是大力水手的能量菜,吃了就能像奥特曼一样打败怪兽哦!”

方法5:家长做好“脚手架”,而不是“铺路机”  

“脚手架”是支持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铺路机”则是替孩子扫清一切障碍。比如孩子系不好鞋带,脚手架式家长说:“你试试先把两根鞋带交叉打个结,妈妈相信你能做到”;铺路机式家长直接蹲下来帮孩子系好。

区别:前者让孩子学会“我能行”,后者让孩子觉得“我不行,需要别人帮”。真正的动力,来自于“我靠自己做到了”的成就感。

四、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动力培养重点

3-6岁:保护好奇心  

这个阶段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家长要做的是“回应而不是打断”。比如孩子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即使你知道答案,也可以说“这个问题好有趣,我们一起查资料看看吧”。不要用“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来敷衍。

7-12岁:建立规则感和目标感  

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明确的边界和具体的目标。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积分表”,但积分对应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特权”,比如“积满10分可以决定周末去哪里玩”。这既保护了内在动力,又培养了责任感。

13岁以上:尊重独立人格  

青春期孩子最反感“被安排”,家长要学会“退一步”。比如选兴趣班时,即使你觉得画画比街舞更有用,也要说:“你的时间你做主,妈妈会支持你的选择,但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两个兴趣班的利弊。”

五、家长最关心的3个问题

1. 孩子就是对学习没兴趣,怎么办?  

先别急着贴标签。试着观察孩子在玩游戏、看动画片时的状态——他是不是能专注很久?是不是会主动想办法过关?把这种状态迁移到学习上:比如用“闯关”的方式做数学题,把历史知识编成“剧本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功体验”中慢慢培养的

2. 别的孩子都在补课,我们不补会不会落后?  

内在动力比短期分数更重要。我认识一个孩子,小学时家长没让他补课,而是带他读历史书、去博物馆,培养他对文科的兴趣。初中后他虽然理科暂时落后,但因为喜欢阅读,理解能力强,成绩慢慢追了上来,高考还考上了重点大学的中文系。真正的后劲,来自于孩子知道“为什么学”

3. 用了这些方法,孩子还是没动力,是不是我做错了?  

动力培养是个慢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有位妈妈坚持了半年“选择式提问”,孩子才从被动写作业变成主动写。关键是家长要先稳住自己的焦虑,如果总是盯着“为什么还没效果”,反而会给孩子压力。记住:你越放松,孩子越容易找到自己的节奏。

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就像种一棵树。你不能强迫它开花结果,只能给它阳光、水分和耐心,让它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当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是我的事”“我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时,不用催促,他自然会朝着目标奔跑。这个过程可能很慢,但请相信,每一次正确的引导,都在为孩子的未来积蓄力量。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重改或删除,以保证您的权益!
相关新闻
更多>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
孩子太听话怎么办在育儿圈里,"听话"似乎是衡量乖孩子的黄金标准。...
博沃思未来在东莞哪里
在东莞,很多家长想要在沃博思教育机构给自己的孩子报班学习,所以想...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摘要:孩子的叛逆行为几乎是每个家庭都...
小孩学习不认真如何处理
小孩学习不认真如何处理当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上课走神发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