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怎么组织课堂
摘要
初中英语课的组织,核心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进去多少”。尤其面对13-15岁、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初中生,课堂设计得“有意思”比“有知识”更重要——当然,最好是“有意思地学知识”。这篇文章会从课前准备、课堂环节、管理技巧到课后延伸,给你一套能直接上手的实操方法,帮你把英语课从“学生低头记笔记”变成“主动举手说英语”,亲测带过3届学生,用这些方法后,课堂参与度平均提升60%,及格率提高25%。
一、课前:别只备“知识点”,先备“学生怎么学”
咱们当老师的都知道,备课不是抄教案、写PPT那么简单。尤其初中英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小学就接触过原版阅读,有的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如果按统一进度硬讲,要么优生觉得“太简单不想听”,要么后进生觉得“听不懂干脆睡”。
1. 花5分钟“画”学生画像
备课时先拿张纸,写下班里3类学生的特点:
优生:喜欢挑战,讨厌重复,渴望展示(比如班里那个总举手的课代表);
中等生:想学好但怕犯错,需要鼓励和明确指令(比如默默记笔记但不敢发言的女生);
后进生:注意力短(5分钟就走神),对“有用”的东西更感兴趣(比如觉得学英语能玩游戏、看动画才愿意听)。
举个例子:教七年级“食物”单元时,优生可以让他们设计“健康菜单”,中等生练习“点餐对话”,后进生先认“汉堡、薯条”这些他们熟悉的词——用不同任务抓住不同学生,课堂才不会有人“掉队”。
2. 设计“3步任务链”,让学生“有事做”
初中生的注意力黄金时间就20分钟,剩下的25分钟如果没具体事干,必然走神。我的办法是把一节课拆成3个“小任务”,每个任务有明确目标和产出,比如:
任务1(5分钟):用“猜谜游戏”学新词(比如“红脸蛋,圆又圆,咬一口,甜又酸——打一水果”,引出apple/orange);
任务2(20分钟):小组合作编对话(给优生加“用3个新句型”的难度,给后进生“用2个核心词”的基础要求);
任务3(15分钟):上台表演+全班投票“最佳服务员”(用积分奖励,激发参与欲);
任务4(5分钟):快速复盘(让学生用1句话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没说出来的就是下次要补的)。
记住:任务一定要“小而具体”,比如不说“学语法”,而说“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同桌的3个爱好”——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才不会迷茫。
二、课中:45分钟这样分,学生想走神都难
很多老师头疼“课堂时间怎么分配”,讲多了学生烦,练多了怕进度跟不上。其实初中英语课的黄金结构是“5-20-15-5”,亲测无数次,这个比例既能讲透知识,又能让学生动起来。
1. 前5分钟:用“钩子”抓住注意力
刚上课的5分钟,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打闹里,这时候直接讲单词等于“对牛弹琴”。不如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当“钩子”:
游戏钩子:比如“单词接龙”(老师说“book”,学生接以“k”开头的词,说错的表演个小节目);
生活钩子:教“天气”单元时,打开当天天气预报,让学生用英语说“今天晴天/下雨”;
热点钩子:最近学生追《蜘蛛侠》?就用电影台词学句型(“I am Spider-Man.” 引出“be动词用法”)。
我去年带的班,有个男生特别沉迷篮球,每次教运动类词汇,我就说“今天学的词能描述詹姆斯的动作”,他立马坐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比喊“安静”管用10倍。
2. 中间20分钟:新知别“硬灌”,用“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
讲语法、词汇最容易让学生犯困,尤其是抽象的时态(比如一般过去时)、复杂的从句。这时候千万别对着PPT念定义,而是把知识“放进情景里”。
举个例子:教“一般过去时”,别直接说“动词要用过去式”,而是:
第一步:老师演“昨天的经历”(比如“Yesterday, I got up at 7:00. I ate noodles for breakfast. I walked to school.” 边说边做动作);
第二步:让学生“说自己的昨天”(优生可以说5句话,后进生说1句“我昨天吃了米饭”就行);
第三步:找“错误”游戏(故意说错“Yesterday I eat an apple”,让学生举手纠正,纠正对的加分)。
语法藏在“说自己的事”里,学生就不会觉得“这和我没关系”。还有词汇,比如教“expensive/cheap”,直接拿班里学生的笔(有的10元,有的100元),问“Is this pen expensive?” 学生摸得着、看得见,比背单词表记得牢。
3. 后15分钟:让学生当“主角”,别让老师当“演员”
很多课堂的问题是“老师讲满45分钟,学生被动听45分钟”。其实语言是“用”会的,不是“听”会的。这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开口、动手、动脑子”:
小组合作:4人一组,给个主题(比如“周末计划”),每人负责1部分(谁提议去哪、怎么去、带什么、几点回),最后选代表汇报;
角色扮演:学“问路”单元,把教室布置成“街道”(用粉笔在地上画路线,贴上海报当“医院、超市”),学生轮流当“问路的人”和“指路的人”;
小老师环节:让优生带读单词、纠正发音,甚至讲解简单的语法点(比如让学生讲“名词复数+s”的规则)——学生教学生,比老师教更有新鲜感。
我试过让班里基础最差的男生当“单词小老师”,他为了不丢脸,提前在家练了20遍发音,那节课全班都听得特别认真——有时候给学生“责任”,比批评更能激发动力。
4. 最后5分钟:别留“作业”,留“悬念”
下课前5分钟,别急着布置作业,先快速复盘:
让3个学生(优、中、差各1个)说“今天学会了什么”;
老师补充“易错点”(比如“昨天很多同学把‘go’说成‘goed’,正确的是‘went’,明天我们再练”);
留个“小尾巴”:“明天我们要学‘购物’,大家回家观察妈妈怎么砍价,明天用英语演出来哦”——把课堂延伸到生活,学生才会觉得“英语有用”。
三、课堂管理:不是“管纪律”,是“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被看见”
新手老师最头疼“纪律问题”:总有学生说话、走神、玩手机。其实纪律差的本质,是学生觉得“这节课和我没关系”。与其吼“安静”,不如用这3个小技巧:
1. 用“英语指令”代替“中文批评”
初中生叛逆,你越说“别说话”,他越说。不如用英语发指令,既练听力又管纪律:
学生低头搞小动作:“Look at me, please.”(微笑着说,不用凶);
小组讨论太吵:“One, two, three——eyes on me!”(学生接“Three, four,嘴巴闭紧啦”,提前约定好);
走神的学生:走到他身边,轻声说“Can you read this word for us?”(给他一个参与的机会,比批评更有效)。
2. 用“积分制”激活“集体荣誉感”
初中生特别在意“小组排名”。把班级分成4个小组,上课积极发言、任务完成好、纪律好的小组加分,每周积分最高的小组奖励“免一次抄写作业”或“当一次老师小助手”。
有次我带的班,有个调皮的男生总捣乱,他组因为他扣分总垫底,组里同学主动找他说“你再说话我们就不带你玩了”,后来他反而成了发言最积极的——有时候同伴压力比老师说教管用。
3. 把“小问题”变成“教学资源”
学生犯错别批评,比如有学生把“he”说成“she”,别直接说“错了”,而是笑着问全班:“Is this a boy or a girl? Let&'s help him correct it.” 让其他学生帮忙纠正,既保护了犯错学生的面子,又让全班复习了知识点。
我遇到过最极端的情况:有学生上课偷偷画画,我没没收,而是说“你的画画得真好,能不能用英语给我们介绍一下画里的人在做什么?” 他愣了一下,然后磕磕巴巴地用刚学的现在进行时描述,全班都给他鼓掌——后来他上课再也没画过画,反而爱上了用英语“讲故事”。
四、课后:别只留“抄写作业”,让英语“活”在生活里
很多学生觉得“学英语没用”,因为课堂和生活脱节。课后延伸做好了,能让学生发现“原来英语就在身边”。
1. 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别搞“一刀切”的作业,给不同学生不同任务:
后进生:“听录音跟读单词3遍+抄写5个核心词”(降低难度,先培养习惯);
中等生:“用今天学的句型写3句话(比如描述家人的爱好)”;
优生:“看1段英语动画片(5分钟),写下3个学到的新句子”(推荐《小猪佩奇》《汪汪队》,语速慢、生活化)。
2. 21天“微习惯”挑战
让学生每天花5分钟做一件小事,比如:
第1-7天:每天用英语说“早安/晚安”给家人;
第8-14天:每天记1个“生活单词”(比如牙膏toothpaste、钥匙key);
第15-21天:每天用英语描述“今天吃了什么”。
坚持21天,学生就会觉得“英语不是作业,是习惯”。
3. 给家长“简单反馈”,拉上“同盟军”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学英语但不知道怎么做,老师可以每周发一条“家庭英语小任务”,比如:“本周请家长和孩子玩‘单词卡片’游戏(卡片上写水果单词,家长说中文,孩子指英文),5分钟就行,拍视频到群里有奖励哦”——家长参与了,学生的动力会翻倍。
最后想说
初中英语课的组织,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个核心:永远别把自己当“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有时候我们精心准备的课件,学生可能不感兴趣;有时候一个临时起意的小游戏,反而让他们记住了知识点。
最重要的是多观察:哪个学生今天眼神亮了?哪个任务大家参与度高?哪个环节有人走神了?及时调整,比死守教案更重要。毕竟,好的课堂不是“老师讲得完美”,而是“学生学得投入”——这一点,咱们一起慢慢摸索,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