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都要考哪些科目
摘要
对外汉语考试的科目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你考的证书、学历层次(比如考研)甚至目标国家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核心绕不开三大块:汉语本体知识(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比如对外汉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如果你是想考教师资格证(比如CTCSOL),重点在“怎么教”;如果是考研,会更侧重理论深度;如果想出国教中文,可能还要加试外语或当地文化。这篇文章会把不同考试类型的科目拆解开,帮你理清“该准备什么”,避免走弯路。
一、最核心的“通行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CTCSOL)考什么?
如果你想正经当对外汉语老师,不管是在国内教留学生,还是去国际学校、孔子学院,CTCSOL证书(国际中文教师证书)基本是“刚需”。这个考试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原汉办)主办,认可度最高,科目分笔试和面试,内容很“落地”,直接和教学挂钩。
1. 笔试:先过“理论关”,3大科目藏着“教学底层逻辑”
笔试全是客观题(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但别以为简单,很多题目是“披着选择题外衣的教学场景题”。核心考3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应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模块一:汉语基础知识与应用(占比约30%)
说白了就是“你自己得先把汉语搞明白”。重点考《现代汉语》里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比如“‘一’的变调规则”“‘把字句’的语法结构和使用条件”“‘的、得、地’的区别”。
举个真题例子:“外国学生说‘我吃饭在食堂’,请问他犯了什么语法错误?正确的表达应该怎么教?”——这题考的就是“状语位置”,如果你自己都分不清“在食堂吃饭”和“吃饭在食堂”的区别,怎么教学生?
备考建议:别死记定义,结合留学生常犯的错误去学(比如“我很高兴见到你”说成“我很高兴见你”,是因为没掌握“动词+到”的用法),推荐看《现代汉语》(黄廖版)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
模块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占比约20%)
这部分不是让你背“中国有多少个朝代”,而是考“怎么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怎么处理文化冲突”。比如“给穆斯林学生上课,能不能用猪肉相关的例子?”“和欧美学生沟通时,直接指出错误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没面子?”
还会考一些基础文化常识,比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的习俗)、礼仪(握手、送礼的禁忌),但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策略”——毕竟你教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可能比语言差异更难处理。
模块三: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法(占比约50%)
这是笔试的“重头戏”,直接决定你“会不会教”。比如“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怎么设计一个‘点餐’的任务型课堂?”“学生总记不住汉字,用‘字理教学法’(讲汉字的起源,比如‘休’是‘人靠在树旁休息’)有没有用?”
还会考教学案例分析,给一段课堂实录(比如老师教“比”字句,学生说“我比他高很”),让你指出老师的问题、学生的错误原因,以及正确的纠正方法。这部分建议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刘珣版)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理解“怎么把理论用到实际课堂”。
2. 面试:过了“理论关”,还要会“真刀实枪上课”
笔试过了才能进面试,面试更“折磨人”——要现场备课、说课、试讲、答问,全程像“开盲盒”,但也最能看出你是不是当老师的料。
备课(20分钟):随机抽题,题目可能是“教‘把字句’”“教‘今天天气怎么样’”“教‘饺子’的做法(文化类)”,给你一张纸,上面有教学目标、学生水平(比如初级、中级),让你写简案。
说课(5分钟):对着评委讲你的教学思路,比如“我为什么先教‘把字句’的结构,再练对话”“这个环节用图片还是视频更合适”。
试讲(10分钟):假装下面坐着学生(其实是评委),把你备的课讲出来。重点看你的互动能力(会不会提问、会不会纠错)、语言表达(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讲清楚复杂的语法)、课堂控制(时间够不够,环节顺不顺)。
答问(5分钟):评委随机提问,比如“如果学生上课总玩手机,你怎么办?”“你觉得初级班教汉字,应该先教笔画还是先教部件?”
面试的“坑”在于:很多人理论背得溜,但一上台就紧张,说话磕巴,或者只顾自己讲,忘了和“学生”互动。建议备考时多对着镜子练,或者找朋友当“学生”模拟课堂。
二、想深造?对外汉语考研:学硕、专硕科目大不同
如果你想读对外汉语的研究生(不管是为了提升学历,还是想进高校当老师),考试科目就更“学术”了。考研分学硕(比如“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专硕(“国际中文教育”),科目差很多,千万别搞混!
1. 学硕:侧重“研究能力”,科目偏理论深度
学硕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考4门:政治、英语一(或其他外语)、专业课一、专业课二。专业课因学校而异,但核心离不开这几门: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是“敲门砖”,比如北大、北师大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专业课一基本是《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古代汉语》(文言文阅读、虚词、句法)。
举个例子:“分析‘他把书看完了’的句法结构”“解释‘之、乎、者、也’在《论语》中的用法”。学硕对古文要求更高,有些学校还会考《语言学概论》(讲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的理论,比如“生成语法”“结构主义语言学”)。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二语言习得》:这是对外汉语方向的特色,比如“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克拉申的i+1理论”,需要你不仅知道理论内容,还要会用理论分析留学生的学习问题。
学硕的题偏“深”,比如让你“论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的正负面影响,并举例说明”,需要你结合文献和案例,写出有逻辑的分析,而不是简单背定义。
2. 专硕(国际中文教育):侧重“教学实践”,科目更接地气
专硕主要培养应用型教师,考4门:政治、英语二(或其他外语)、354汉语基础、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这两门专业课是全国统一大纲(但学校自主命题),内容很固定:
354汉语基础:和CTCSOL笔试的“汉语基础知识”类似,但更细。考《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古代汉语》(主要考文言文阅读,比学硕简单),还有“语言学概论”的基础内容。
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比如分析病句“我明天见面我的朋友”)、简答题(比如“简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元音系统”)。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分三块:
中外文化(中国文化占大头,比如历史、哲学、艺术;外国文化考基础常识,比如古希腊罗马文化、宗教);
教育学、心理学(比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堂管理技巧”);
案例分析与写作(给一个教学案例,比如“学生因为文化差异和你吵架,怎么处理”,让你写一篇800字的分析)。
专硕的题更“实用”,比如案例分析直接和教学中的问题挂钩,备考时可以多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网”上的真实案例,积累答题素材。
三、出国教中文?这些“附加科目”可能要考
如果你想出国教中文(比如去孔子学院、国际学校,或者通过中介去国外机构),除了CTCSOL证书,可能还需要考这些“额外科目”:
外语水平:大部分国家要求你会当地语言或英语。比如去欧美国家,可能需要雅思6.5+或托福90+;去韩国,可能要TOPIK 3级以上;去东南亚国家,英语流利基本够用(但会点当地语言更吃香)。
当地教师资格证:有些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要求你有当地的教师资格证,可能需要考教育理论、教学法,甚至通过背景调查。
文化适应能力测试:少数项目会有“跨文化适应”相关的面试,比如问你“能不能接受和当地人一起住”“怎么处理饮食差异”,虽然不算“考试科目”,但也是重要的考核环节。
四、备考避坑:这些“隐形重点”比科目本身更重要
不管你考哪种考试,有几个“隐形重点”一定要注意,不然科目背得再熟也可能挂科:
别只背理论,多练“输出”:比如CTCSOL面试,很多人把《教学法》背得滚瓜烂熟,但一到试讲就卡壳——因为没练过“怎么把理论变成课堂活动”。建议每天花30分钟设计一个小课堂(比如教“数字1-10”),对着空气讲一遍。
关注“最新考纲”:考试科目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CTCSOL在2021年就调整过笔试模块的占比,考研的学校也可能每年微调参考书。一定要去官方网站(比如“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官网”“目标院校研究生院官网”)看最新通知,别抱着旧资料死磕。
跨专业考生别慌,补基础有方法:如果本科不是汉语言或教育类专业,建议从《现代汉语》(黄廖版)和《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版)入手,这两本书是“入门圣经”,先搞懂“汉语是什么”“怎么教汉语”,再去啃难的理论。
最后想说,对外汉语考试的科目虽然多,但核心都是“让你成为一个懂汉语、会教学、能跨文化沟通的老师”。别被“科目清单”吓住,一步一步来,先明确自己的目标(考证?考研?出国?),再针对性准备——毕竟,能把“中文”教给全世界,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注:以上考试科目基于当前公开信息整理,具体以官方最终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