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程 贴心服务
机构入驻 >
学员试听 >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课程分类
寻客吧 > 教育新闻 > 艺术教育 >  如何让孩子更理解父母
如何让孩子更理解父母
来源:寻客吧  编辑:成都博沃思  浏览:150次  2025-08-28 17:05:09

如何让孩子更理解父母

咱们当爸妈的,是不是都有过这种“委屈时刻”?早上六点爬起来做早餐,送完孩子赶地铁,到公司被客户追着改方案,晚上拖着疲惫回家,还得检查作业、收拾玩具。结果孩子一句“妈妈你今天都没陪我玩”“爸爸就知道看手机”,瞬间让你觉得所有付出都像打在了棉花上——孩子好像永远不懂,我们到底在忙什么、累什么。

其实,孩子不是“不懂事”,只是他们的世界里,“父母”更像一个“全能超人”的符号:会做饭、会赚钱、永远有精力管自己。他们看不见符号背后的真实——我们也会累、会烦、会有搞不定的事。想让孩子理解父母,从来不是靠“我都是为你好”的道理,而是要让他们走进我们的真实生活,用他们能懂的方式,看见我们的“辛苦”和“爱”。

一、先别急着“讲道理”,让孩子看见你的“真实模样”  

/attachment/editor/20250828/17563726854tr1n.jpg

上周碰到邻居张姐,她跟我吐槽:“我天天跟儿子说‘妈妈上班很累’,他要么当耳旁风,要么回一句‘那你别上班啊’。气得我真想揍他!” 后来才知道,张姐说的“累”,永远是抽象的——“累”“辛苦”“不容易”,这些词对孩子来说太遥远了。孩子没见过她加班时对着电脑揉太阳穴,没见过她挤地铁时被人群推来推去,更没见过她买菜时为了几块钱跟小贩讨价还价。

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看见”和“体验”,不是“听说”。 想让他们懂,就得把你的“真实”摊开给他们看——不用卖惨,不用抱怨,就做个“不完美的普通人”。

比如我朋友小林,以前总跟女儿说“妈妈工作忙”,女儿不服气:“忙什么?不就是看电脑吗?” 后来小林带女儿去了一次公司加班。小姑娘看着妈妈一边接电话一边记笔记,同事们都在匆匆忙忙地走路,茶水间的咖啡杯堆了一桌,突然拉着小林的衣角说:“妈妈,你们这里好像战场啊。” 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抱怨过她“不陪玩”,反而会主动说:“妈妈你今天累不累?要不要我给你捶捶背?”

具体怎么做?试试这两个小方法:

适度暴露“小脆弱”:不用在孩子面前装“万能”。比如你做饭切到手了,可以说:“哎呀,妈妈不小心切到手指了,有点疼,你能帮我拿个创可贴吗?” 孩子会意识到“原来妈妈也会受伤”;

带孩子走进你的“生活场景”:周末买菜时让孩子帮忙拎袋子,告诉他“这袋米10斤,妈妈每天要拎着它爬5楼”;加班回家晚了,不用解释“妈妈忙”,可以说“今天有个叔叔的货要赶在天黑前送出去,妈妈和同事们一起帮忙打包到现在,你看妈妈的手都有点酸了”。

二、把“辛苦”翻译成孩子能懂的“语言”,别让付出变成“哑剧”  

很多家长跟孩子说“辛苦”,总喜欢用大人的逻辑:“我这么拼,还不是为了你?”“你知道养你多贵吗?” 但孩子的世界里,“钱”“未来”都是模糊的概念。你说“学费很贵”,他可能觉得“反正爸爸钱包里有钱”;你说“为了你好”,他可能觉得“这是你逼我的借口”。

想让孩子懂,就得把“辛苦”翻译成他熟悉的“语言”。 比如用他的生活经验做类比,用具体的小事代替抽象的道理。

我见过一个特别聪明的爸爸。儿子总抱怨“爸爸周末不陪我”,爸爸没批评,而是拿出儿子的储蓄罐:“你攒了30天零花钱,买了个奥特曼,对不对?爸爸要工作5天,才能赚到你一个学期的学费。这个周末公司有个大项目,做完能多赚2个‘奥特曼’的钱,这样你暑假就能去海边玩了。” 儿子似懂非懂,但从那以后,他会主动问:“爸爸今天赚了几个奥特曼?”

还有个妈妈更绝。女儿总说“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妈妈没生气,而是说:“你觉得妈妈做的西红柿炒鸡蛋不好吃,那你知道妈妈早上6点就去菜市场挑西红柿吗?太生的炒不熟,太熟的会烂,妈妈挑了10个才找到3个正好的。你要不要明天跟妈妈一起去挑?” 第二天女儿跟着去了,看到妈妈在菜市场转来转去,回来后说:“妈妈,原来买菜这么麻烦啊,我以后不挑了。”

重点:说细节,不说情绪;说“我做了什么”,不说“我多不容易”。 比如:

别说“妈妈累死了”,说“妈妈今天走了1万8千步,脚底板都磨红了”;

别说“为了你我放弃了好多”,说“妈妈以前每周都和朋友去跳舞,现在你周末要上兴趣班,妈妈就把跳舞的时间用来陪你了”。

三、创造“共同承担”的机会,理解藏在“一起做事”里  

有个妈妈跟我分享:“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让他做。结果他觉得家里的事都跟他没关系,我拖地他踩脚印,我做饭他催快点。后来我让他每天负责倒垃圾,才两周,他就说‘妈妈,原来倒垃圾还要分干湿,好麻烦啊,你每天做家务肯定更累吧’。”

孩子只有“参与”了,才会“体会”;只有“付出”了,才会“珍惜”。 你总说“妈妈做家务很累”,他没概念;但当他自己擦一次桌子,发现要擦三遍才干净,才会明白“原来做家务真的不轻松”。

所以,别总把孩子护在“真空”里,给他分配点“家庭任务”——不用多难,适合他的年龄就行:

3-6岁:帮忙递碗筷、收拾自己的玩具、给植物浇水;

7-10岁:倒垃圾、叠自己的衣服、饭后擦桌子;

10岁以上:洗自己的袜子、整理房间、周末帮忙做一顿简单的早餐(比如煎鸡蛋)。

我表姐家的儿子11岁,现在每周六负责做早餐。第一次煎鸡蛋时,油溅到手上烫了个小泡,他疼得差点哭出来。表姐没说“早就让你别做了”,而是说“你看,做饭是不是也有小危险?妈妈每天做饭都要注意这些,怕油溅到,怕烫到手,还要想着你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从那以后,儿子吃饭再也不剩饭了,还会主动问:“妈妈今天做什么菜?我帮你洗菜吧。”

除了家务,还可以一起解决点“小麻烦”。比如家里灯泡坏了,带着孩子一起换;洗衣机不转了,让他帮忙查说明书;甚至你工作上遇到点小难题(比如做PPT没思路),也可以跟孩子“吐槽”:“妈妈今天要做个关于‘动物’的PPT,你觉得放什么图片好看?” 孩子会觉得“原来妈妈也需要我的帮助”,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让他更愿意站在你的角度想问题。

四、允许孩子“说不”,冲突反而是理解的契机  

咱们当爸妈的,是不是特别怕孩子“不听话”?他说“不想上补习班”,你觉得“他不懂事”;他说“你们根本不理解我”,你觉得“他在顶嘴”。其实,孩子的“反对”和“抱怨”,恰恰是沟通的入口——他在告诉你“我现在的感受”,如果你能接住这份感受,而不是急着反驳,理解就开始了。

我同事李哥的女儿上四年级,有天突然说“不想学钢琴了”。李哥第一反应是“我花了那么多钱,你说不学就不学?” 但他忍住了,蹲下来问:“为什么不想学了?是觉得难,还是不喜欢了?” 女儿低着头说:“每天放学要写作业,写完作业要练琴,周末还要上课,我觉得好累,都没时间玩了。” 李哥这才发现,自己从没问过孩子的感受,只盯着“考级”“进步”。

后来他跟女儿商量:“那我们每周少练一天,把时间留给你玩,好不好?如果还是觉得累,我们再调整。” 女儿眼睛一亮,从那以后,练琴反而更主动了。有天李哥加班晚回家,女儿还给他留了张纸条:“爸爸,你工作是不是也像我练琴一样累?你也要注意休息呀。”

孩子的“不理解”,很多时候是因为“不被理解”。 当你允许他表达不满,承认他的感受,他才会觉得“爸爸妈妈懂我”,反过来也会愿意去懂你。

下次孩子跟你“顶嘴”时,试试这样做:

先别急着“教育”,问一句:“你现在是不是觉得有点委屈/生气?能跟妈妈说说吗?”(先接住情绪);

听完后,别反驳,说一句:“原来是这样,妈妈以前都没注意到”(承认自己的疏忽);

最后再一起想办法:“那我们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共同面对)。

五、最后一条:先“看见”孩子,理解才会双向流动  

有次在公园,看到一个小男孩哭着说:“我不想回家!我还没玩够!” 妈妈蹲下来,擦了擦他的眼泪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滑滑梯,刚才你跟小朋友比赛,差一点就赢了,是不是觉得不甘心?” 小男孩点点头。妈妈又说:“妈妈小时候也这样,有次在游乐场玩秋千,妈妈想再荡10下,奶奶非要拉我走,我也哭了好久。不过我们答应阿姨要回家吃饭,明天妈妈早点带你过来,让你玩个够,好不好?” 小男孩听完,乖乖地牵起了妈妈的手。

你看,当妈妈先“看见”孩子的不甘心,孩子反而愿意体谅妈妈的“约定”。理解从来不是单向的,你想让孩子懂你,就得先让他感受到“被懂”。

孩子考试没考好,别先说“你怎么又考这么差”,试试说“我知道你最近每天都复习到很晚,没考好是不是有点难过?”;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别先说“你怎么这么乱”,试试说“你刚才玩得太开心了,都忘了收拾对不对?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

当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能看见我的情绪,能理解我的想法”,他才会慢慢学着去看见你的情绪、理解你的想法。就像种一棵树,你得先浇水、施肥,它才会慢慢长大,给你遮阴。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他们只是还没学会怎么表达“理解”,需要我们用耐心和方法,引导他们看见我们的真实,体会我们的辛苦。别着急,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时间——理解这件事,从来都不是“顿悟”,而是在一次次“看见”和“被看见”里,慢慢长成彼此心里的样子。

免责声明:
本文部分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重改或删除,以保证您的权益!
相关新闻
更多>
怎样提高孩子的内在动力
怎样提高孩子的内在动力你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喊孩子写作...
如何让孩子内在更有动力
如何让孩子内在更有动力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
如何强化孩子的正念
如何强化孩子的正念摘要正念不是让孩子“坐着发呆”,而是帮他们学...
重庆博沃思怎么样?学习环境怎么样
重庆博沃思综合评估重庆博沃思是一所注重青少年认知力训练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