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试听 >
机构入驻 >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试听课程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机构入驻申请
看不清,请点击刷新
立即申请
课程分类
寻客吧 > 教育新闻 > 资格认证 >  权益法核算是什么意思

权益法核算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5-07-07 17:04:20  编辑:上海恒企会计培训  来源:寻客吧  浏览:140次   【】【】【

权益法核算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学过会计,或者正在接触长期股权投资的知识,大概率会被“权益法核算”这个词搞得头大。明明都是买股票、投公司,为什么有的用成本法,有的用权益法?权益法核算到底在算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用大白话+真实案例,把这个让无数会计人头疼的概念彻底讲透——保证你看完就能懂,懂了就能用。

/attachment/editor/20250707/1751879050ksbi2.jpg

先搞懂:权益法核算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

咱们先抛开“会计准则”“计量方法”这些专业词,从生活场景入手。

假设你和朋友合伙开了家奶茶店,你掏了30万,占30%股份,朋友掏70万,占70%。年底一算,奶茶店赚了100万。这时候,你该怎么算自己今年从这家店赚了多少钱?

有人会说:“等分红啊!朋友分我多少,我就赚多少。”

但如果朋友今年决定不分红,把100万利润全投去开分店,难道你今年就没赚钱吗?显然不是——你的30%股份对应的“权益”其实增加了30万(100万×30%),这部分收益不管分没分到手里,都该算你的。

权益法核算,本质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当你对一家公司有“重大影响”(不是说了算,但能参与决策)时,你投的钱不能只看最初花了多少(成本法),而要跟着被投资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走——它赚了,你按比例确认收益;它亏了,你按比例承担损失;它股东权益有其他变动(比如发新股、卖资产赚了钱),你也得跟着调。

简单说,权益法核算的核心逻辑是:“我的钱,跟着你的权益走”

划重点:哪些情况必须用权益法核算?

不是所有股权投资都用权益法,得看你对被投资公司的“话语权”有多大。会计准则里有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咱们不用背条文,记住两个关键词:

1. 重大影响

简单说就是“能说话,能影响决策,但说了不算”。比如你持股20%-50%(注意,这只是参考比例,不是绝对标准),能往对方公司派董事、参与经营政策制定,就算有重大影响。

举个例子:A公司买了B公司35%的股份,并且派了1名董事进入B公司董事会(董事会共5人),B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比如扩产、融资)都需要董事会投票通过。这种情况下,A公司对B公司有重大影响,就得用权益法核算。

2. 共同控制

比如你和另外两家公司各投1/3,一起控制一家公司,任何重大决策都得三家同意,这叫“共同控制”,也用权益法。

反过来,如果是“控制”(比如持股50%以上,说了算),就得用成本法;如果持股比例太低(比如5%,只是单纯炒股),就用“公允价值计量”(像股票一样按市场价算)。

手把手教:权益法核算的4个核心步骤(带案例,看完就会)

光说概念太空泛,咱们拿一个真实场景来拆解。

案例背景

甲公司(投资方)2023年1月1日花1000万元,买了乙公司30%的股份。买的时候,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简单理解为“乙公司值多少钱”)是3000万元。甲公司派了1名董事进入乙公司董事会,能参与乙公司的经营决策(即“重大影响”)。

接下来,咱们按权益法核算的步骤,一步步看甲公司怎么做账。

步骤1:初始投资时,先算“商誉”,调初始成本

你可能会问:“我花1000万买30%股份,乙公司值3000万,30%就是900万,我是不是多花了100万?”

对!这100万(1000万-3000万×30%)就是“商誉”——你认可乙公司的品牌、团队价值,愿意多花钱。这部分不用调,初始投资成本就是1000万。

如果反过来:假设甲公司只花了800万买30%股份(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还是3000万,30%是900万),相当于“捡便宜”了100万。这时候,初始投资成本要调成900万,多出来的100万直接算“营业外收入”(相当于白赚的)。

步骤2:被投资方赚钱/亏钱,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

2023年,乙公司全年净利润500万元(假设没有需要调整的特殊情况)。

甲公司占30%,所以要确认:500万×30%=150万元“投资收益”。同时,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要增加150万(因为乙公司赚了钱,所有者权益增加,甲的权益也跟着增加)。

分录(简化版)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万

贷:投资收益 150万

步骤3:被投资方分红,先冲“损益调整”,再冲成本

2024年3月,乙公司决定分红200万元(分的是2023年赚的钱)。

甲公司能分到:200万×30%=60万元。这60万怎么处理?不是直接算收益(因为2023年已经确认过150万投资收益了,不能重复算),而是冲减之前的“损益调整”。

分录

借:应收股利 60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万

注意:如果乙公司分红超过累计净利润,比如2023年只赚500万,却分红800万(甲公司分240万),这时候超过的部分(240万-150万=90万)要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因为分的是“老本”)。

步骤4:被投资方有“其他权益变动”,跟着调“其他综合收益”或“资本公积”

除了净利润和分红,乙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可能还有其他变动。比如:

乙公司卖了一项资产,赚了200万,按规定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净利润,但属于所有者权益)。甲公司要按30%确认:200万×30%=60万,计入自己的“其他综合收益”。

乙公司发行新股,导致甲公司持股比例不变但享有的净资产增加了50万,甲公司要确认50万“资本公积”。

这些变动虽然不直接影响利润,但会影响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都要按权益法跟着调。

避坑指南:权益法vs成本法,别再傻傻分不清

很多人学完权益法,又和成本法搞混了。咱们用一张表对比核心区别:

对比项权益法成本法
适用场景重大影响/共同控制(联营、合营企业)控制(子公司)
核心逻辑按持股比例分享被投资方权益变动初始成本计量,除非减值或处置
净利润处理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调增账面价值不处理(除非分红超过累计净利润)
分红处理冲减“损益调整”或初始成本确认为“投资收益”(符合条件时)

举个栗子

甲公司买了A公司60%股份(控制,成本法),买了B公司30%股份(重大影响,权益法)。2023年A公司赚1000万,B公司赚500万,两家都分红200万。

对A公司(成本法):A公司赚1000万,甲公司不做账;分红200万×60%=120万,甲公司直接确认“投资收益120万”。

对B公司(权益法):B公司赚500万,甲公司确认150万投资收益(调增长投);分红60万,冲减长投账面价值,不确认收益。

这下是不是清晰多了?

实务提醒:这些“坑”你可能会踩

权益法核算看着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容易出错,尤其这两个点:

1. “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要抵消

比如甲公司(30%持股)卖一批货给乙公司,成本80万,卖价100万,乙公司年底没卖出去(还在仓库)。这时候,甲公司赚的20万(100万-80万)里,有30%(6万)是“自己赚自己的钱”(因为乙公司30%权益属于甲),这6万不能算投资收益,要从乙公司净利润里减掉。

2. 被投资方亏损时,账面价值最多减到0

如果乙公司2024年亏了4000万,甲公司按30%要承担1200万。但甲公司对乙公司的长投账面价值只有1000万(初始)+150万(损益调整)-60万(分红)+60万(其他综合收益)=1150万,最多只能减到0,剩下的50万(1200万-1150万)先记着,等乙公司以后盈利了再补回来。

最后总结

权益法核算,说到底就是“投出去的钱,要跟着被投资方的权益变动走”。它不像成本法那么“简单粗暴”,也不像公允价值计量那样“看市场脸色”,而是强调“按份额共享权益、共担风险”。

记住核心步骤:初始调成本(看商誉) 盈利/亏损按比例调损益 分红冲减账面价值 其他权益变动跟着调。结合案例多练两遍,你会发现:原来权益法核算,真的没那么难。

(注:本文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及应用指南编写,若未来准则修订,以官方最终公布为准。)